膠東在線5月5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崔方榮)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慢性進展性疾病之一,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及糖尿病、高血壓等患病率的增加,我國慢性腎臟病(CKD)的患病率明顯增加。由于其預后不良及終末期(尿毒癥期)治療成本巨大,CKD已經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早期發現并確診CKD的患者,給予早期干預治療后可以延緩CKD進展,且可以節約醫療資源。但是早期CKD患者多無明顯癥狀,致使早期發現相對困難。尿蛋白作為各種腎臟病常見臨床表現之一,在腎臟病中常比其它臨床癥狀出現早,可早期識別CKD患者,且蛋白尿是CKD進展的重要危險因素。在此,我們就蛋白尿的有關問題采訪了煙臺毓璜頂醫院腎內科楊麗娜主治醫師。

楊麗娜(左3)與同事討論患者病情
什么是蛋白尿?
健康人尿中蛋白質的含量很少,每日排出量小于150mg,尿常規蛋白定性檢查時,呈陰性反應。當尿中蛋白質含量增加,普通尿常規檢查尿蛋白定性試驗為陽性,或每日尿蛋白定量超過150mg或尿蛋白/肌酐大于200mg/g稱為蛋白尿。
蛋白尿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產生蛋白尿的原因很多,主要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無器質性病變,常見于以下兩種情況。
、俟δ苄缘鞍啄颍嚎梢娪诰窬o張、嚴重受寒或受熱、長途行軍、強體力勞動、充血性心衰、進食高蛋白飲食后所致的一過性蛋白尿,多見于青少年,定性試驗尿蛋白多不超過(+),24小時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過0.5~1克。原因去除后蛋白尿迅速消失。
、隗w位性蛋白尿:常見于青春發育期青少年,清晨尿液無尿蛋白,起床活動后逐漸出現蛋白尿,長時間站立、行走或加強脊柱前凸姿勢時,尿蛋白含量增多,平臥休息1小時后尿蛋白含量減少或消失,一般蛋白質排泄量小于1g/d。
病理性蛋白尿:
、倌I小球性蛋白尿: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蛋白尿。由于腎小球濾過膜因炎癥、免疫、代謝等因素損傷后濾過膜孔徑增大、斷裂和(或)靜電屏障作用減弱,血漿蛋白質特別是白蛋白濾出,超出近端腎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若腎小球損害較重,球蛋白及其他大相對分子質量蛋白排泄也可增加。
、谀I小管性蛋白尿:它指腎小管在受到感染、中毒損傷或繼發于腎小球疾病時,因重吸收能力降低或抑制,而出現的以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的蛋白為主的蛋白尿。
、垡绯鲂缘鞍啄颍阂蜓行》肿恿康鞍桩惓T龆,經腎小球濾過,超過腎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異常增多的蛋白有游離血紅蛋白、肌紅蛋白、溶菌酶、輕鏈蛋白等,常見于多發性骨髓瘤、溶血、橫紋肌溶解等。
蛋白尿會造成哪些后果?
蛋白尿不僅僅是腎臟病進行性發展過程中的表現,又是腎功能進展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蛋白尿能夠通過一系列不同的機制加速腎臟病的進展。強有力的證據顯示,蛋白尿與腎小管間質纖維化以及進行性腎功能喪失密切相關,降低尿蛋白可有效延緩腎功能進展。
蛋白尿患者有什么表現?
早期少量蛋白尿患者常無任何癥狀,患者可有輕度乏力、疲倦、腰部酸脹不適,很容易被忽略,大多數患者則是通過體檢查尿常規發現蛋白尿。隨著蛋白尿增多,患者可發現尿中泡沫明顯增多,不易消散,嚴重者可伴有水腫,尿量減少等情況。如為其他疾病引起蛋白尿,可有原發病的表現,如狼瘡患者可有皮疹、脫發等,骨髓瘤患者可有骨痛、貧血等表現。

楊麗娜(右4)在查房
蛋白尿患者日常飲食中需要注意什么?
蛋白尿患者的日常飲食需根據蛋白尿多少及腎功能情況來調整。一般來說腎功正常的少量蛋白尿患者正常蛋白飲食即可。對于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大于3.5g/d)患者,給予0.8~1.0g/(kg.d)的優質蛋白飲食,同時因大量蛋白尿常伴有高脂血癥,需低脂飲食,伴有水腫時應低鹽飲食(小于3g/d)。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患者從尿中丟失大量蛋白,但由于高蛋白飲食會加重腎臟負擔,目前一般不主張應用。對于已出現腎功能不全的蛋白尿患者,應限制蛋白和磷的攝入量,應采用優質低蛋白飲食<0.6g/(kg.d)。飲食方面說起來比較抽象,蛋白尿患者一旦住院,我們會有專門的護士,必要時還會請營養科專家來指導患者飲食。
總之,來說由于蛋白尿的原因多種多樣,除原發性腎臟疾病外,部分全身性疾病如腫瘤、免疫病等均可出現蛋白尿,而不同原因引起蛋白尿治療也相差很大,需針對每個患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因此發現蛋白尿后早期診斷及鑒別診斷至關重要,一般患者在發現尿常規中尿蛋白陽性后,需到腎內科?崎T診進一步檢查,明確蛋白尿原因后,再由我們腎臟病?漆t生來幫助患者來制定綜合治療方案。
相關鏈接:

楊麗娜,腎內科主治醫師,醫學碩士,現任山東中西醫結合學會腎臟病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長期從事腎內科臨床工作及大內科教學工作,從事腎臟病專業的醫療工作10年余,主要進行腎臟穿刺活檢及各種腎臟疾病的病理診斷,各種原發性及繼發性腎臟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參與省市級科研課題2項,近年來發表中英文論著3篇,參編著作3部。
責任編輯:欒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