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5月27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崔方榮 李凌峰)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可引起殘疾的風濕免疫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常常表現為腰背痛,部分患者表現為其他癥狀,如足跟痛、大腿根痛、眼炎等等,起病隱匿,呈慢性病程,容易被誤診漏診,致殘率是比較高的,因此早期診斷、規范科學治療對改善預后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我們就強直性脊柱炎的有關問題采訪了煙臺毓璜頂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孫雪輝。

孫雪輝(左二)與同事討論患者病情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什么樣的疾?
強直性脊柱炎(AS)是脊柱關節炎(SpA)的臨床表型之一,是慢性炎癥性全身性疾病。主要累及中軸關節,骶髂關節是本病最早累及部位。常見表現為腰背痛和晨僵,中晚期可出現脊柱強直、畸形及嚴重活動受限。部分患者可表現外周關節炎,還可累及眼、皮膚、腸道、心臟、肺等其他器官。發病機制包括遺傳、感染、環境、機械應力等多因素。易感基因是人類白細胞抗原HLA-B27,85–90%的AS患者HLA-B27陽性。
我國AS的患病率約為0.3%,全國大約有40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AS,男女之比約為2~4:1,女性發病較緩慢且病情較輕。發病年齡通常在15-40歲,50歲以后及8歲以前發病者少見。由于致殘率高,AS給個人、社會帶來了重大負擔。盡管不能根治,但該病可通過規范治療控制病情穩定,改善臨床癥狀,減輕或阻止關節畸形。
哪些癥狀提示有患強直性脊柱炎的可能性?
腰背痛是普通人群中極為常見的一種癥狀,但大多數為機械性背痛,而強直性脊柱炎的腰背痛與此不同,為炎性腰背痛。表現為久坐或久臥后疼痛加重、活動后減輕,可有半夜痛醒、晨僵、翻身困難,咳嗽、打噴嚏、突然扭動腰部時疼痛可加重。
疾病早期臀部單側間斷性疼痛或左右側交替性疼痛。胸肋部疼痛。大腿根痛、髖部痛。足跟痛。下肢非對稱性單關節腫痛。脊柱出現畸形。
家族有血緣關系的親屬中有駝背者或銀屑病患者。
關節外表現:眼紅眼痛甚至影響視力,眼科診斷為葡萄膜炎,有可能為強直性脊柱炎的眼部并發癥,需要在眼科和風濕科醫生的共同協作確定診斷。有銀屑病或者炎癥性腸病等。
哪些檢查能夠協助診斷強直性脊柱炎?
(1)影像學檢查:慢性炎性背痛(至少3個月)且在45歲之前發作的患者應行骶髂關節X線檢查,如果符合骶髂關節炎標準(雙側2級或單側3級以上),則可診斷為AS。CT:分辨率高,能發現骶髂關節輕微變化,利于常規X線難以確診的病例的早期診斷。MRI:比CT更早發現骶髂關節炎,能顯示骨髓水腫、脂肪變性、韌帶硬化、骨贅形成、骨質破壞、關節強直等改變。
(2)約半數及以上患者可以出現血沉及CRP升高。也有部分患者上述兩項檢查始終保持正常,而骶髂關節仍有活動性病變。
(3)人類白細胞相關抗原HLA-B27陽性。

孫雪輝(右4)在查房
強直性脊柱炎的并發癥有哪些?
(1)脊柱畸形:表現駝背、脊柱活動受限,嚴重者胸廓活動受限引起呼吸困難。
(2)髖關節受累造成股骨頭壞死。
(3)眼葡萄膜炎:眼紅、眼痛、畏光、流淚及視物模糊、視力下降。
(4)其它:肺上葉纖維化、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因新骨形成等結構損傷造成壓迫性脊神經炎或坐骨神經痛、椎骨骨折或不全脫位以及馬尾綜合征,后者可引起陽萎、夜間尿失禁、膀胱和直腸感覺遲鈍、踝反射消失。部分患者(10%-35%)可發生腎臟淀粉樣變和IgA相關腎病。
如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緩解癥狀只是強直性脊柱炎治療的第一步,臨床還是要以達標治療為原則。最終的目標是通過控制炎癥,恢復關節功能,防止關節畸形與殘疾,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治療藥物主要包括非甾體抗炎藥(NSAID)、生物制劑。
(1)NSAIDs是AS患者控制癥狀的一線藥物,反應不充分者換用另一種NSAID。
(2)生物制劑:至少連續使用2種NSAIDs治療效果不佳、病情仍持續活動的患者應考慮使用,如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TNFi)和IL-17抑制劑。起效快、療效肯定,在控制炎癥及改善結構損傷方面有明確的證據。髖關節炎癥明顯的病人致殘率特別高,要早期積極使用生物制劑。
(3)部分有外周關節炎的患者可加用傳統改善病情藥物如柳氮磺胺吡啶等。
(4)不建議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激素僅僅用在關節腔注射以及一些特殊病例,如眼部受累的患者。
高疾病活動度每1~3個月隨訪一次,疾病穩定期6~12個月隨訪一次。評估療效及監測副作用,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此外患者接受相關知識教育、自我管理、物理治療、規律背部鍛煉、定期病情監測、飲食調整、戒煙酒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應用生物制劑治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使用前應該主動配合醫生排除腫瘤、活動性感染、結核、肝炎,需要進行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T-SPOT(或PPD試驗)、X胸片或肺CT等一系列檢查。有活動性結核、活動性乙肝的患者及近期的腫瘤病史者不適合應用生物制劑。應用生物制劑期間也要監測結核等發生的風險。
總之,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可治可控的疾病,通過早期診斷、規范治療是可以達到疾病的緩解,生物制劑的科學應用可以起到延緩結構性損傷的作用。最終減少殘疾發生風險,保障患者的生活質量。

煙臺毓璜頂醫院風濕免疫科孫雪輝
相關鏈接
孫雪輝,煙臺毓璜頂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學碩士、副主任醫師。山東省醫師協會風濕免疫學醫師分會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山東省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山東省免疫學會風濕病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煙臺市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委員兼秘書;煙臺市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發表國內外論著10余篇,參編著作3部。
責任編輯:欒雪